導讀: 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有十多個省份出臺了關于建筑垃圾治理和利用的的政策法規。不過建筑垃圾利用現狀并不理想,各地頻繁出現的“垃圾圍城”現象仍舊觸及著公眾的環保神經,日益增長的垃圾量已經成了人們避不開的話題。
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有十多個省份出臺了關于建筑垃圾治理和利用的的政策法規。不過建筑垃圾利用現狀并不理想,各地頻繁出現的“垃圾圍城”現象仍舊觸及著公眾的環保神經,日益增長的垃圾量已經成了人們避不開的話題。
在建筑垃圾處理和再利用方面,西方的歐洲、亞洲的日韓,以及新加坡等國一直都走在世紀前列。那么這些國家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去借鑒的經驗呢?
德國在二戰廢墟重建上轉變建筑垃圾利用思維
二戰中,德國的柏林等主要城市遭到了盟軍的大規模轟炸,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損毀率超過了80%。重建過程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但德國百廢待興,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在此情況下,除了不能利用的建筑廢棄物外,絕大部分的建筑垃圾被回收再利用,大大加速了戰后的城市建設,同時也解決了垃圾的處理問題。這次經歷也讓德國政府培養了對建筑垃圾的再認識,一旦轉變思路,垃圾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為此德國法律規定,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處理這條鏈中的每個中間商都要為減少建筑垃圾貢獻力量。材料制造商必須使產品更加環保和有利于回收,建筑承包商必須為建筑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垃圾制定回收計劃,而拆遷工程中也必須制定相應的垃圾回收方案。同時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也迫使企業降低回收建筑垃圾的價格,只能在建筑垃圾分解、回收和銷售中獲利。通過制定政策和政府監管,德國的建筑垃圾回收率達到了90%左右,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國家之一。
日本在法律建設上細化建筑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減少施工現場垃圾產生和盡可能再利用是日本處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則。日本對建筑副產物的分類多達二十幾種,處理不同的廢棄物有不同的法律規范。建設項目的發包人和施工方有義務在建設過程中減少建設副產物的產生,建材供應商和建筑設計者有義務生產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對能再使用的建設副產物應盡量再使用;對不能再使用的建設副產物應盡量再生利用;對不能再生利用的副產物則盡量通過燃燒實現熱回收。
而且在建筑垃圾的分類、處理上,日本也有嚴格的規范。工程建設人員要向建筑公司提交可能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和處理計劃,并保存五年。如果超過1000噸,則必須報告當地政府部門。目前日本的建筑垃圾資源化達到了96%以上。
我國建筑垃圾處理起步較晚,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較低,曾出現垃圾包圍城市的嚴重局面。近年來,中國環境衛生行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使城鎮建筑垃圾處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圍城市的現象有所緩解。但還有一些問題存在,主要表現為建筑垃圾堆放現象普遍存在,以及存在不規范處理設施多、風險大和資源化利用比例低等問題。近幾年,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總量為15.5億~24億噸,占據城市垃圾30%~40%的比例。2015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超過15億噸。至2020年左右,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可能達到峰值。因此,建筑垃圾資 源化處理已經成為目前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鄭州一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作為國內建筑垃圾處理設備的領頭企業之一,一直致力于對建筑固體廢棄物處理的研究,所設計生產的建筑垃圾處理生產線,高效節能,得到了行業和社會的高度認可,針對建筑垃圾處理,一帆機械還專門研制了一款更加靈活便捷、處理效果好的設備——移動破碎站。
一帆機械移動破碎站整機一體化,免除了安裝地基等時間和繁瑣工序,車距小,機動靈活,可直接將移動破碎站開進作業現場,這點也比較符合日本、美國、荷蘭等建筑垃圾資源化先進國家的做法,即建筑垃圾不出場,就地產生就地消化,將建筑垃圾變成一種再生資源,大大提高建筑垃圾再利用率。
建筑垃圾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資源,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不論對于環境、資源還是能源利用方面都是有巨大的好處,一帆機械移動破碎站在這樣一個建筑垃圾處理正當時的關頭應運而生,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處理建筑垃圾主要靠堆、填、埋的落后耗能浪費途徑。